细节挖掘不仅是丰富人物形象的必然之路,还是增强传记可读性的必由之路,细节支撑文章的魂。记者穆青曾说过:“有时候,一个细节比千言万语生动得多,深刻得多,有力得多”。传记成书访谈过程中能否挖掘到细节,一定程度上关系着一本传记的成败。

那么,采访过程中该如何挖掘细节呢?

,采访时要多问,很多细节是问出来的,案例如下:

第二天凌晨四点多钟,蒋筑英起来把昨晚锅里的剩饭加上水,做稀饭当早餐。妻子给他拿了6个鸡蛋,要他煮熟路上吃。他煮了4个,自己要了2个,留下2个给孩子。

这短短的一段话,是由好几个细节组成的:蒋筑英临行那天起床很早;蒋筑英生活俭朴,把头天的剩饭加土点水当早餐;他的爱人很关心他;他心疼孩子,宁肯自己少吃,也要给孩子留两个。

在采访时,蒋筑英的爱人并没有把这些感人的细节一下子告诉记者,而是记者 “问” 出来的。记者曾提了这样一些问题:蒋筑英去成都那天几点起床?起床以后干什么?早餐吃什么?拿了几个鸡蛋?煮的蛋都带走了吗?——“细节就是这样挖出来的,不然她一句话就带过去了。”(案例引自宋兆宽、刘保铭老师)

第二,要学会观察,很多细节从观察中来,案例如下:

这一天,王家坝再次迎来淮河洪峰,高思杰又是时间到了现场。他穿着一双拖鞋,左脚还套了个塑料袋。原来,他刚做完甲沟炎手术,脚趾上还缠着厚厚的纱布,穿不进鞋子。为了不耽误发稿,为了防止刀口沾水,他就这样穿着拖鞋,一瘸一拐地来了。可一扛起摄像机,立马像换了个人似的,闸上闸下、水文监测站、防汛船上、保庄圩内、庄稼地里……他又奔跑起来,丝毫看不出脚上有伤——这个细节将他忘我的工作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。(案例引自张凯培老师)

第三,要深入被访者的生活,案例如下:

有时从外面回家,刚坐下就发现腿上突然鼓出个小包。用东西拨几下,一个玻璃碴掉出来,然后在肉皮上抹点药——这个细节再现了痛苦始终伴随着拆弹英雄于尚清的日常生活,一连串的动作细节,让读者体会到无声的痛感。(案例引自翁昌寿、高兴利、李力可老师)

以上三点,只是常用的细节访谈挖掘方法,要想真正挖掘到好的细节,采访过程中要做到“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”共用,采访过程中你看到了什么?人物有哪些肢体动作?他生活的环境是怎样的?听到了什么?人物说了什么?相关的人说了什么?闻到了什么?感受到了什么……这些都可能挖掘到好的细节素材。